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27章 奇葩公务员考题,邀请古人刷题

大唐。

李世明捏了捏下巴,思忖道:“想不到后世官员选拔也采用科举考试。科举自隋朝开创以来,不过几十年,不知下次科举的试题能不能参考一番后世的题型。”

想到这,李世民看向了立于文武百官之中的长孙无忌,吩咐道:“辅机,你且让出本次考卷的官员好生参考本次考试试题。”

长孙无忌会意:当即拱手:“微臣遵旨。”

大明。

朱元璋转头看向朱标问道:“标儿,咱记得你之前汇报过,在每个县衙都出现了天空之中类似的石碑。对吗?”

朱标点了点头,:“嗯,应天府下辖州郡,以及周围的几个州郡都有。”

“好。”

朱元璋兴奋的朝着朱标道:“标儿,你让手下的人将后世的题目记好了,到时候改一改直接作为我大明下一次乡试的题目。”

“儿臣遵旨。”

明清采用八股取士,不仅要求格式按照八股文的结构,还要求所有考题的题目必须出自四书五经,起初出题的官员很轻松就抄抄原文,很轻松就将题目出了。

但是时间久了,考试场次多了,四书五经的每句话几乎被说了个遍。

也就导致后续的题目越来越难出,不得以,考官出的题目越来越短,直到后来一次策论考试,

当时的考试题目只有一个“二”字。

那时的考生直接懵了,无从下手,最后很多人交了白卷。

甚至还有考了多年未中者,到主考官那里质疑题目不完整。

主考官不慌不忙的给出了解释。

“二,无犹不足,如之何其彻也。”

出自《论语》。

背景是鲁哀公在陈述田税问题之时说的话,策论的论点就是围绕着国家的税收问题书写文章。

一味让题目变得抽象自然不是大明的目的。

实在是因为,在古代那些落魄士族的百姓没有时间,也没有渠道获取时政,

若是直接出一些时政考题,应天府和北平这两个城池的考生必然会先知道题目,而在古代通讯那个落后的年代,

一些偏远乡镇等别人都把题目研究透了,他们才刚知道发生的时政,这就导致产生了不公平现象。

因此,朱元璋就下令,以后出题只能出自传世已达千年,几乎学子人手一本的四书五经。

现在若是石碑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

为您推荐